Arch Linux 安裝指南

曾經寫過「Arch Linux」的安裝教學,但當年的文章有些許問題且內容也多少過時了,便乾脆重寫一篇更加系統的教學,希望能對各位看官有所幫助。如今筆者已使用「GNU/Linux」多年,「Arch Linux」早已無法滿足筆者對於系統自由簡潔等的需求,但思索再三後仍覺得其是最適合推薦新手使用的 Distro。

在繼續正文之前先來說說「Arch Linux」無法滿足筆者需要的幾個原因。首先,如果選擇「GNU/Linux」是爲了擁有更自由的操作系統,那便應該選擇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推介的這些選項,「Arch Linux」還並不能達到這個標準。其二便是「Arch Linux」使用 systemd 作爲 init,如果未來對 init 自由有所要求,更換 init 需要額外的學習成本。另外一提,systemd 在「GNU/Linux」社區中有很大爭議,筆者不喜歡 systemd 的臃腫但又不得不承認其在很多場景下的簡潔也更容易被新手接受,這個網站裏面有很詳盡的列舉 systemd 的問題,但最後如何選擇還是需要自己去判斷。

目錄

為什麼選擇「Arch Linux」?

那麼「Arch Linux」的優勢是什麼呢?筆者認爲其最爲人稱讚的地方就是詳盡的 Wiki 頁面,剛剛接觸「GNU/Linux」必定會有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都能在「ArchWiki」中得到解答。比如安裝「Arch Linux」如果遇到任何問題就可以在「ArchWiki」中尋找答案,願意挑戰自己的朋友也可以去直接參閱官方的「Installation guide」來進行安裝。

對新手選擇 Distro 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其支持的 Package 以及所用的 Package Manager,而這些也是「Arch Linux」最吸引人的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Arch Linux」的 Package 數量衆多而且品類齊全,安裝前可以在其官網搜索官方是否提供自己所需 Package 的支持,即使沒有官方支持的版本也能大概率在 Arch User Repository (AUR) 中找到。除此之外,「Arch Linux」遵循「Rolling Release」的開發模式,也就是說用戶通常可以及時得到開發者所提供的更新,這樣也更符合大多數普通用戶的電腦使用習慣。有人可能會覺得「Rolling Release」下軟體的穩定性較差,但從筆者的使用體驗上來看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不大。「Arch Linux」的 Package Manager 叫做pacman,相比於其它的競爭對手(例如:aptyum等系),pacman可以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軟體本身更加精簡規避了很多冗餘的功能,其使用速度和體驗也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唯一的缺點可能是其在輸入命令時使用的 flag 有些反直覺,不過記住幾個常用的並不是一件難事。如今,pacman的優勢也被越來越多的開發者所青睞,這也是「Arch Linux」社區能夠不斷壯大的原因之一吧。

「Arch Linux」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兼顧了高度客製化和簡單易用,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系統結構的簡單,「Arch Linux」自身安裝體量相對較小且絕大部分的安裝內容都是由安裝者本身決定,所以不會像其他系統那樣存在刪除預裝軟體的煩惱,用戶也更加瞭解自己系統上有什麼內容。其次是安裝過程簡單,這可能和很多人耳聞的有所不同,不過筆者認爲相比於其他高度定製化的系統(例如:LFSGentooGNU Guix),「Arch Linux」不需要從源碼進行編譯,而且憑藉其強大的 Wiki 以及龐大的用戶群的加持,安裝過程更加考驗的是初學者的耐心而並非知識。誠然和自帶 GUI 安裝引導的其它系統相比,「Arch Linux」一上來就用 CLI 的安裝方式可能確實看似複雜,但是 CLI 是使用「GNU/Linux」早晚都需要面對的基本操作,不如從一開始就感受一下。當然,如果真的還是畏懼 CLI 的話,可以使用基於「Arch Linux」改良的其它帶有 GUI 的 Distro(例如:Manjaro)的 Live-USB 來安裝原版的「Arch Linux」,這樣就可以通過 GUI 直接複製教程中的內容,對新手可能更加友好。

所以為什麼選擇「Arch Linux」?在其之前,有很多可供選擇的 Distro,比如 RedHat 使人們意識到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是可以盈利的,Debain 讓人們見識到了更親民的「GNU/Linux」,Ubuntu 繼續探索了「GNU/Linux」的商業潛質,並且豐富了多平台添加了軟體市場,讓普通用戶更加易於接受也因此一度成爲很多人的第一個 Distro,還有很多很多的先輩們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雖然有一些筆者並不是很喜歡,但是這些無疑推動了「GNU/Linux」的發展,讓更多人感受到自由軟體的魅力。這些貢獻需要我們去銘記,然而「Arch Linux」是一個全新的標誌:它兼顧了系統的純凈與易用,帶來了更加富有活力的使用體驗,是一款適合新手以及普通「GNU/Linux」用戶使用的系統。

安裝「Arch Linux」需要注意什麼?

通常來說按照本教程或者官方的「Installation guide」安裝不會出現任何問題,如果有問題很可能是因爲自己輸入命令時出現錯誤,因此在遵照教程的時候一定要細心。當然,如果能花時間研究每一個步驟具體在做什麼,搞懂其背後的邏輯那一定會更有收穫。另外,無論遵照哪個教程安裝,如果已經完全搞明白每個安裝步驟的意義了那就完全沒有必要在每次安裝的時候重複且機械的輸入相同的命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寫一個自己的 script 供自己以後使用。

還有一種比較不幸的情況,那就是安裝的硬體還未被 Linux 支援,這樣的話就需要等待高手後續的更新了。通常來說,主流硬體發佈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時間裏 Linux 對其的支持就會比較穩定,所以建議新手在主流的相對不是那麼新的硬體上安裝系統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最簡單測試硬體支援情況的方法就是,使用其它「Arch Linux」的改版(例如:Manjaro),甚至可以是其它完全不相干的 Distro 的 Live-USB 先體驗一下,確保屏幕、鍵盤、音箱等設備沒有問題之後再進行安裝就不大會出現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部分「GNU/Linux」支援的缺失都是因爲那些佔有資源和地位優勢的大型公司或組織設下的限制所致,而且「GNU/Linux」的開發者大都是在無償的貢獻自己的時間和知識,所以當遇到問題的時候請確保自己反覆檢查並且思考解決辦法,如果實在無法解決需要向社區求助也應該儘量詳實的描述問題,請一定對這些無私奉獻、樂於助人者報以善意。

此外,上文中提到的使用基於「Arch Linux」改版的 Distro 的 Live-USB 裏面的 GUI 來進行安裝也是一種討巧的辦法,但是會不會遇到問題就不可知,需要聰明的你自行判斷:)

1. 安裝前準備

首先安裝需要準備的硬體如下:

硬體準備完畢後就可以進行軟體的準備了。

1.1 獲取安裝鏡像及驗證

首先訪問官方的下載界面來下載最新的安裝鏡像,推薦使用 BitTorrent。下載後驗證其 PGP signature,MD5,SHA1 等訊息,以下假設鏡像名稱爲archlinux-version-x86_64.iso,所需命令如下:

$ gpg --keyserver-options auto-key-retrieve --verify archlinux-version-x86_64.iso.sig
$ md5sum archlinux-version-x86_64.iso
$ sha1sum archlinux-version-x86_64.iso

1.2 製作 USB 安裝媒介

接下來便可以製作 USB 安裝媒介,以「GNU/Linux」系統爲例,假設 USB 安裝媒介可以表示爲/dev/sdx,則可以使用dd

$ dd bs=4M if=path/to/archlinux-version-x86_64.iso of=/dev/sdx conv=fsync oflag=direct status=progress

當然,使用cat也是一樣的效果,例如:

$ cat path/to/archlinux-version-x86_64.iso > /dev/sdx

1.3 啓動安裝媒介

製作完安裝媒介後,只需將其插入想要安裝「Arch Linux」的電腦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因爲微軟的原因如今的電腦都會默認開啓「Secure Boot」(說句題外話,「Secure Boot」和安全基本沒什麼太大關係,其主要目的是爲了鞏固微軟在操作系統中的統治地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照這裏),爲了順利啓動我們需要進入 BIOS 或者 boot menu 自行關閉,每個電腦可能有所不同,不過通常是在開機過程中按F1F2F10DeleteEsc中的一個進入。

1.4 設定鍵盤佈局

如果想查看所有可選的鍵盤佈局可以運行如下命令:

$ ls /usr/share/kbd/keymaps/**/*.map.gz

例如想要設置 US 的鍵盤佈局就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 loadkeys us

1.5 調節螢幕亮度

通常情況下電腦螢幕默認爲最亮,如果太過刺眼可以手動降低螢幕亮度。注意每個硬體命令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不適用請自行查找,Intel 製造的硬體命令通常如下:

$ echo 100 | sudo tee /sys/class/backlight/intel_backlight/brightness

1.6 檢測 boot 模式

接下來我們來檢測 boot 模式,運行如下命令:

$ ls /sys/firmware/efi/efivars

如果以上命令可以運行則說明是 boot 模式爲 UEFI 模式,如果出現錯誤提示則大概率爲 BIOS 模式。本文默認 boot 模式爲如今更加常見的 UEFI 模式,如使用的是 BIOS 模式則不需要 EFI 分區和安裝 EFI 相關的軟體,請以官方安裝文檔爲準進行安裝。

1.7 檢測網路連接

因爲本文默認讀者使用有線網路,所以只需要確保網路通暢即可,這裏使用 ping 檢測:

$ ping archlinux.org

如果安裝過程只能使用無線網路可以參照官方文檔中網路配置部分的教程進行設置。

1.8 更新系統時鐘

如果系統時鐘不準確可以通過如下命令對時:

$ timedatectl set-ntp true

使用timedatectl status命令可以獲取更多狀態詳情。

1.9 設定硬碟分區

1.9.1 硬碟分區基礎

首先系統啓動之後硬碟會被自動分配爲 block device,使用lsblk便可以列出所有可見項,一般來說名稱會類似於/dev/sdadev/nvme0n1或者/dev/mmcblk0,其它則可以忽略。

使用如下命令可以看到的分區信息(比如之後會用到的UUID):

$ lsblk -f

接下來就是決定是使用 GPT 還是 MBR 作爲分區表,本文不對兩者做詳細解釋,更多知識請上網自行查閱。簡單來說,如今的電腦如果沒有特殊需求選擇 GPT 就可以了,老舊一點的設備才會選擇 MBR。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電腦上有多個系統則情況更爲複雜,應自行做好功課再進行操作,這些情況均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那麼該如何分區呢?筆者以 UEFI + GPT 來舉例,我們需要一個「EFI 系統分區」和一個「Linux root 分區」。假設硬碟名稱爲/dev/nvme0n1,所需命令如下:

$ parted /dev/nvme0n1 -s mklabel gpt # create GPT

$ parted /dev/nvme0n1 -s mkpart EFI_System fat32 1MiB 513MiB # create EFI system partition
$ parted /dev/nvme0n1 -s set 1 esp on

$ parted /dev/nvme0n1 -s mkpart Arch_GNU/Linux ext4 513MiB 100% # create Linux root partition

parted多用於安裝 script 中,如果感覺使用有些複雜則可以選擇gdisk或者cgdisk這些相對易用的工具。現在我們使用lsblk可以看到我們分割的兩個分區:

nvme0n1
├─nvme0n1p1
└─nvme0n1p2

很多教程會推薦「home 分區」和「swap 分區」,個人覺得此兩者並不是適用於所有人,如果有需求自行設置就好了。相反,很多教程因爲在 VM 中安裝或者爲了方便往往忽略了保護數據安全的硬碟加密和使調整分區更加便捷的 LVM,筆者認爲這些在實際使用中才更爲重要。

1.9.2 LUKS 和 LVM

關於 LUKSLVM 的詳細知識各位看官可以自行搜索。

筆者這一部分的思路可以參照官方文檔中的這篇文章,簡單來說就是將「Linux root 分區」的部分全部用 LUKS 加密之後在裏面方一個 LVM。

首先對/dev/nvme0n1p2進行加密(建議參考這篇文章選擇安全程度最高的選項):

$ cryptsetup --batch-mode --verify-passphrase --verbose --cipher serpent-xts-plain64 --key-size 512 --hash whirlpool --use-random luksFormat /dev/nvme0n1p2

加密成功後用剛剛設置的密碼將加密的容器打開:

$ cryptsetup open --type luks /dev/nvme0n1p2 lvm

接下來創建physical volume:

$ pvcreate /dev/mapper/lvm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pvdisplay來查看詳情。

然後創建一個volume group

$ vgcreate archlinux /dev/mapper/lvm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vgdisplay來查看詳情。

最後,創建一個logical volume,這裏設置爲佔據所有可用空間:

$ lvcreate -l 100%FREE archlinux -n root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lvdisplay來查看詳情。

所有分區設置完畢之後我們會得到類似如下的結構:

nvme0n1
├─nvme0n1p1
└─nvme0n1p2
  └─archlinux
    └─archlinux-root

1.9.3 格式化分區

接下來只需要格式化各個分區就大功告成啦~

「Linux root 分區」通常建議使用 Ext4 格式:

$ mkfs.ext4 /dev/mapper/archlinux-root

「EFI 系統分區」需要格式化爲 FAT32 格式:

$ mkfs.fat -F32 /dev/nvme0n1p1

1.10 掛載文件系統

最後分別掛載「Linux root 分區」和「EFI 系統分區」:

$ mount /dev/mapper/archlinux-root /mnt

$ mkdir /mnt/boot
$ mount /dev/nvme0n1p1 /mnt/boot

到此爲止前期的準備就徹底完成了,準備工作也是最爲麻煩的部分,接下來進入正式的安裝步驟。

2. 安裝及配置

2.1 選擇下載鏡像

「Arch Linux」中的所有 package 都是通過鏡像服務器下載的,通常 Live-USB 會自動選擇速度最快的鏡像服務器,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編輯/etc/pacman.d/mirrorlist來手動設置。我們可以在這裏看到各個服務器的狀態,也可以通過這個網頁生成想要的鏡像服務器列表。筆者建議安裝時使用默認服務器列表就可以了,之後有需求再做改變。

2.2 安裝基礎 Package

首先安裝最爲基礎的一些 package:

$ pacstrap /mnt base base-devel linux-hardened linux-firmware

這裏我們選擇linux-hardened來提高我們使用系統的安全性,關於更多「Arch Linux」可選 kernel 的詳情可以參考這篇資料。

接下來安裝 boot 相關的 package,因爲是 UEFI 模式所以需要efibootmgr

$ pacstrap /mnt grub efibootmgr

因爲我們之前使用了 LUKS 和 LVM,所以我們需要下面的這些 package:

$ pacstrap /mnt cryptsetup lvm2

最後我們需要安裝一些網路管理、編輯器、文檔等常用的軟體:

$ pacstrap /mnt networkmanager
$ pacstrap /mnt vim
$ pacstrap /mnt man-db
$ pacstrap /mnt tmux
$ pacstrap /mnt git
$ pacstrap /mnt bash-completion

2.3 生成 fstab 文件

$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2.4 chroot

這一步可以簡單理解爲進入到了新安裝的系統,接下來的步驟都將在 chroot 之下進行。

$ arch-chroot /mnt

2.5 設置時區

可選的時區都可以在/usr/share/zoneinfo之下查看,例如設置成美國中部時間:

$ ln -sf /usr/share/zoneinfo/US/Central /etc/localtime

更多關於時間的設置可以參考官方教程中的時區部分

2.6 語言本地化

首先在/etc/locale.gen中尋找想要的語言然後取消其註釋,例如en_US.UTF-8 UTF-8。然後運行如下命令:

$ locale-gen

接下來是編輯/etc/locale.conf中的內容,例如:

LANG=en_US.UTF-8
LC_COLLATE=C

更多關於本地化的設置可以參考官方教程中的本地化的部分

2.7 網路設置

首先,在/etc/hostname中輸入我們的hostname,可以簡單理解爲給我們所使用的設備起一個名字。

接下來啓動網路管理,這裏我們使用的是NetworkManager

$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

2.8 Initramfs

因爲之前使用過 LUKS 和 LVM,所以這裏需要編輯/etc/mkinitcpio.conf以設置新的 initramfs。在/etc/mkinitcpio.conf中找到HOOKS這一行並將encryptlvm2添加到filesystems之前,例如:

HOOKS="... encrypt lvm2 ... filesystems ..."

改好之後使用如下命令生成新的 initramfs:

$ mkinitcpio -p linux-hardened

2.9 Boot loader

Boot Loader 的選擇很多,這裏使用最爲常見的 GRUB。首先在/etc/default/grubGRUB_CMDLINE_LINUX後面添加cryptdevice=UUID=<UUID>:archlinux(記得替換<UUID>爲「Linux root 分區」也就是/dev/nvme0n1p2的UUID),例如:

GRUB_CMDLINE_LINUX="cryptdevice=UUID=e282e4bf-3717-4060-954a-52bebfc8d2a1:archlinux"

然後安裝並設置 GRUB:

$ grub-install --efi-directory=/boot --removable
$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這裏的--removable是一個可選項,目的是爲了避免遷移儲存設備後進行額外的設置,同時也可以防止一些其他的潛在問題。詳情可以參考官方教程中 GRUB 的部分

2.10 Root 密碼

我們可以直接使用passwd命令來設置 root 的密碼,但是筆者更推薦添加一個帶有sudo權限的用戶然後將root鎖起來。

首先我們創建一個新的用戶並設置密碼(替換<USERNAME>爲你喜歡的用戶名):

$ useradd -m <USERNAME>
$ passwd <USERNAME>

接下來運行visudo,並仿照其中root的那一行添加(同樣替換<USERNAME>爲你之前創建用戶的名稱):

<USERNAME> ALL=(ALL) ALL

另外根據這篇關於 sudo 的官方文檔,如果將來有軟體會使用到polkit(例如我們之後安裝的 GNOME),則應該將這個新創建的用戶加入到wheel中:

Tip: When creating new administrators, it is often desirable to enable sudo access for the wheel group and add the user to it, since by default Polkit treats the members of the wheel group as administrators. If the user is not a member of wheel, software using Polkit may ask to authenticate using the root password instead of the user password.

添加方法如下(同樣替換<USERNAME>爲你之前創建用戶的名稱):

$ gpasswd -a <USERNAME> wheel

最後鎖住root的密碼:

$ passwd -l root

2.11 重啓系統

到此位置所有的基礎安裝和配置就結束了,我們得到了一個最最基礎的系統。當然,這個系統並不能滿足大多數人日常使用的需求,在進行更多的配置和優化之前我們先重啓一下電腦:

$ umount /mnt/{boot,}
$ reboot

3. 安裝後優化

重啓電腦之後應該能成功進入新系統了!登入之後首先檢查以下網路情況,順便更新一下系統:

$ sudo pacman -Syu

此時如果想使用 Wi-Fi 可以通過nmtui來進行設置,也可以等配置完圖形化界面(GUI)之後再連接 Wi-Fi。

現在就可以開心的安裝自己喜歡的圖形化界面了。筆者選擇的易用且美觀的 GNOME,筆者認爲其適合大部分的電腦用戶使用。GNOME 的安裝也非常簡便,通常來說直接安裝gnome就可以,但是這樣會特別臃腫把所有需要的不需要的東西一併安裝了。爲了讓其稍微簡潔一點,筆者推薦僅安裝如下的這些 package:

$ sudo pacman -S gnome-shell gnome-terminal gnome-control-center gnome-tweaks nautilus

安裝成功後只需要運行gnome-shell --wayland就可以開啓 GNOME 了。如果想要圖形化的啓動界面,那請安裝並且啓用gdm

$ sudo pacman -S gdm
$ sudo systemctl enable gdm.service

重啓之後就可以看到圖形化的啓動界面了。

GNOME 也有一些不那麼必須但是可以提升體驗的 package,可以選裝:

$ sudo pacman -S gnome-shell-extensions gnome-backgrounds gnome-keyring

音頻控件

如今越來越多的「GNU/Linux」系統已經開始使用pipewire來整合多媒體的控制,這也是安裝 GNOME 時的默認選項。除卻極少數情況下可能需要安裝alsa-utils來使用 ALSA 的alsamixer,通常我們只需要安裝 Pipewire 提供的替代版本來替換 ALSA、PulseAudio、JACK 等等這些就可以了,例如:

$ sudo pacman -S pipewire-alsa pipewire-jack

觸控板

GNOME 默認的觸控板設置是不支持點觸的,可以通過設置在:Settings->Mouse & Touchpad中,選擇開啓Tap to Click

還有很多其它設置,可以根據喜好更改

開啟「Dark Theme」模式

自從 GNOME 42 推出後(2022年3月)常用軟體都將會陸續升級到 GTK4 和 libadwaita 的組合,所以「Dark Theme」只需要在Settings->Appearance->Style中選取Dark就完成了。但對於一些還在使用較早版本的軟體來說依然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變更。

通常情況下我們只需要安裝並設置鐘意的「Dark Theme」就可以了。例如使用Adwaita-dark這個主題,首先要安裝gnome-themes-extra,然後在「Tweaks」的Appearance->Themes->Applications中選擇Adwaita-dark就可以了。但有些情況下如需手動設置則可以參照筆者曾經的記錄:

筆者近期(2018年6月)發現 「Gnome Tweak Tool」 (如今已更名爲「Tweaks」)裡面的「Global Dark Theme」的選項不見了,在經過一番尋找之後終於發現了選項不見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一如既往,筆者先留下出處:

簡單來說,「Tweak Tool」的作者覺得這個功能不完善且已經有很多替代的方法,所以就給刪除了(具體解釋可以點進上面的原文鏈接查看)。還好我們可以直接通過修改配置文件並手動開啟「Dark Theme」模式(以下步驟直接翻譯英文原文回答)。

第一步,打開配置文件:

$ gedit ~/.config/gtk-3.0/settings.ini

第二步,將這一段複製到配置文件:

[Settings]
gtk-application-prefer-dark-theme=1

這樣我們就可以開啟 GTK3 的「Dark Theme」模式了。當然,手動設置往往會存在一些問題,所以筆者還是推薦直接使用現成的主題。很多主題比如之後會提到的「Numix」又或者「Adapta」,「Arc」等等,都有提供深色模式,只需要選擇喜歡的安裝並使用就可以了。

安裝第三方圖標

如今 GNOME 的外觀已經非常好看無需多加修飾了,但很多人依然喜歡外觀更加統一的圖標樣式,例如 NumixWhiteSurNordzy,這裏我們通過安裝 Numix 方形圖標來示範如何安裝第三方圖標。

Numix 的方形圖標很適合和 GNOME 搭配,但是很不幸它沒有官方的 package,所以我們就需要使用 AUR 了。首先找到其 AUR:numix-square-icon-theme,發現其中的一個 depends:numix-icon-theme-git 也在 AUR 中。所以需要先安裝 numix-icon-theme-git 再安裝 numix-square-icon-theme。方法如下(其中 <package_file>makepkg 運行成功後生成的 package,具體名稱應自行替換):

$ git clone https://aur.archlinux.org/numix-icon-theme-git.git
$ cd numix-icon-theme-git
$ makepkg
$ pacman -U <package_file>

numix-square-icon-theme 方法相同,安裝完畢後使用 Tweaks 選擇對應圖標就可以了。

安裝 Source Code Pro 字體

這個字體非常適合編程時使用:

$ sudo pacman -S adobe-source-code-pro-fonts

各位看官也可以找找自己喜歡的字體,畢竟編程的時候看着舒服很重要。

安裝 IBus 中文輸入

參考:

中文支持和字體安裝

更多選擇請見第一個參考鏈接。

個人推薦嘗試 wqy-zenhei 作爲日常使用,如果喜歡古漢語或者從事漢字研究則可能需要用到 ttf-hanazono,這應該是目前文字收錄最多的字體了。

IBus 安裝

首先先安裝一下基礎程序:

$ sudo pacman -S ibus

接下來安裝自己喜歡的輸入法:

$ sudo pacman -S ibus-libpinyin
$ sudo pacman -S ibus-rime

安裝完畢後可以先初始化一下:

$ ibus-setup

GNOME 默認使用 IBus,所以可以直接在其設置中開啓想要的輸入法,在 Settings->Keyboard->Input Sources 中將想要輸入的語言添加進去就可以放心使用了,如果不行的話可以嘗試重啓一下系統哦~

推薦應用程式

總結

人們使用「GNU/Linux」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可能是因爲自由,有人可能是因爲工作。同樣的使用「Arch Linux」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只要多學多用保持一顆愛探索的心,相信它一定能給諸位帶來一段美好的體驗。最後,筆者引用著名的 「sudo warning」 中的三句忠告作爲總結:

  1. Respect the privacy of others.
  2. Think before you type.
  3.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